其實我不算喜歡金基德的電影,總覺得他的電影大都灌注太強的意念去講一個人性基底裏灰撲撲的東西,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糾纏在那個點上。像一個旋渦,只能讓人順著同一個流向被捲入深淵……那感覺,就像有人不斷跟你抱怨生命有多晦暗,多絕望,而且是全面且徹底的單一認知,沒有任何參照組,沒有其他的辯證關係,最終就讓人失去聆聽的耐性了。
對金基德的這個印象,一直到2003年《春去春又來》(Spring , Summer , Fall ,Winter……and Spring)才有所改觀。我非常驚訝這麼富有禪意(希望)的電影,竟會是出自金基德之手;到了2004年的《援交天使》(Samaritan Girl),印象中熟悉的那個金基德色調(性、暴力、絕望)又出現,但又不全然是拓印舊有的東西,而是多了點什麼。這個「多了點什麼」的東西,一直感動我許久。
1/ 何罪之有?
人活著有可能不孤獨嗎?每個人天生稟性不同,際遇不同,個人經驗無法被根植在他人身上,於是盡管我們入世再深,都免不了有一個限度。而人與人之間的孤獨感就存在這種差異中,即便是同一個叫「寂寞」的東西,也不會因為大家都擁有了,就能彼此了解對方的。
這種隔閡感,尤其在我們面對親人或愛人時,會變得特別敏感,因為不管我們多麼愛一個人,「愛」卻不能保證我們得以完全進入他的世界,這是人跟人之間的限度了。電影裏的佑真跟潔婉,佑真跟佑真父親,就是在這個人跟人之間的限度裏,拼了命的愛著對方,並展開自己罪與罰的救贖之路。
潔婉為了和佑真去歐洲旅行的夢想,於是開始援助交際。援助交際對她而言並不是那麼骯髒不堪,她說自己就像佛書裏那個以和男人做愛來使人悟道的婆須蜜多菩薩。潔婉總是在笑,對佑真笑,對嫖客笑,一視同仁的笑得乾乾淨淨,那是從心底最純潔的地方才能長出的蓮花,如果菩薩在人間,應該也就是這樣了吧。佑真無法理解潔婉對嫖客們單純的感情,除了籌措旅費,那些嫖客對她而言一點意義也沒有。在一次警察臨檢時,潔婉從高樓跳下身受重傷,瀕死前唯一的希望是能見到曾經喜歡的嫖客一面,佑真犧牲自己的童貞完成潔婉的心願,但是潔婉還是死了。深受打擊的佑真開始扮成潔婉的模樣,把以前和潔婉有過性交易的男人找回,跟他們做愛,然後把錢還給他們。而佑真的父親無意中發現心愛的女兒在從事援助交際,不可置信的、悲傷的注視著女兒,沒有指責,只能自責。他開始用他的方法,以暴力來懲罰那些和佑真援交的男人。最後釀成犯罪。
當佑真滿懷心事,坐在夜色隆重裏獨自哭泣,父親只能在旁邊看著,什麼都無能為力。女兒也不能理解父親的悲傷,父親所有的心事,就像他囫圇吞棗而下的壽司一樣,卡在嘴裏,在胃裏,無法消化。而他們是如此的深愛對方,卻對彼此的傷心,一點辦法也沒有。
2/ 救贖之路
通常指責他人是促使自己墮落和不幸的原兇,這是最直接了當可以讓自己卸下心理負擔的方法,只要錯不在己,就無罪可赦。具有強烈救贖心理的人,要不是對自己持有極高的道德標準,就是來自極大的愛。佑真的援助交際,佑真父親的失手殺人,這些犯罪之實,全是來自於愛。因為愛,所以無法原諒自己。佑真無法原諒自己讓潔婉痛苦的死去,佑真父親無法原諒自己沒能好好保護佑真。
過度崇仰上帝,很容易把人類打入地獄;過度愛一個人,很難原諒自己一丁點的閃失。有罪,才需要救贖,而罰,是自我救贖的方法。用犯罪的方式來懲罰自己。佑真用性來為自己贖罪,如果不把錢還回去,如果不毀了自己,恐怕無法原諒自己;佑真父親用暴力為自己贖罪,如果不殺死與自己女兒援交的人,如果不毀了自己毀了那些嫖客,恐怕無法原諒自己。方法是:毀了自己;目的是:原諒自己。
他們都希望能回到過去那個什麼都沒發生的時候,但是人生只能一直往前走。我們唯一能做的,只能不斷的、不斷的重新開始。
影片最後,佑真父親教佑真開車,為她畫了一條車道,讓她循道練習,然後鼓勵她自己一個人獨自勇敢前行。這是一個父親最後能為女兒做的,如此家常瑣事,陪伴,已是極大的愛。當不能一輩子陪著我們愛的人前進時,還要能懂得適時放手。能夠放手的愛,是更深一層的愛,那種愛裏有寬度,有厚度。那些寬容的凝視,是最美的人間風景。這是這部電影的終點,但也是故事的起點。
…………………………………….
《援交天使》(Samaritan Girl),金基德,韓國,2004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