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贅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
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
(1)其初專門授受,遞禀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
(2)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
(3)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爲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悍
(4)學脈旁分,攀緣日衆,驅除異已,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
(5)主持太過,勢有所偏,才辨聰明,激而橫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
(6)空談臆斷,考證必疎,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
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爲勝負。
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
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疎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
消融門戸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葢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巳。今參稽衆說,務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爲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

◎〈總敘〉探討了那些經學議題:

*經學六變:
(1)重訓詁,恪守章句,態度嚴謹,以致於拘束。(應是漢代)
(2)魏晉至宋時期,王弼王肅首先打破拘謹,注經暢談哲理,之後大家各說各話,造成繁雜。
(3)宋代程朱理學大興,後來之人排斥漢唐學者之說,力在別是非,但易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如王柏、吳澄動輒刪改經文。
(4)宋元逮明初,驅趕異己,務定一尊,造成黨同伐異。如王柏刪國風32篇。
(5)明中葉到清初,解經學者,各抒心得,肆意為之。如王守仁末流之解經。
(6)清代重考證,徵實不誣,易造成繁瑣的辨析。
*評論:
(1)經學六變,就是漢學和宋學之爭。講漢學淺陋、講宋學空疏,都不足服人。
(2)「消融門戸之見而各取所長」、「參稽衆說,務取持平」~~ 由此可見,〈總敘〉是有其特定立場的,是要統一經學。


◎讀〈總敘〉的見解:
(1)對經學的演變,大抵無誤。
(2)四庫經部的編纂目的清楚,就是為了統一。
(3)對宋學、漢學各自的優缺點,評價大抵精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